都市巷弄集合住宅
巷弄住宅慣例形態之重新書寫
位於台北市中心、一個蜿蜒小巷中的高密度住宅區的六戶集合住宅,以兩大創新要素顛覆了台灣都市住宅慣例的形態。台灣深受風水文化的影響,住宅設計特別要求方正的平面格局,忌諱室內有凸出的落柱或在主要空間有大樑穿過。再加上由於成本較低,混凝土框架系統通常是中小型住宅的首選建築工法,因此一般慣例是把水泥樑柱框架拉到住宅牆外,顯現台灣住宅格子狀結構外露的外貌傾向。加上建築法規允許固定比例的雨遮、陽台與花台等突出物不必計入容積,卻又可作為計價面積來銷售,因此,外露格子狀的混凝土結構大樓量體、再外加上各式如藤壺般的突出物外觀,形成了本地住宅獨特的「格子加顆粒」樣貌公式。
首先,為了挑戰上述過往集合住宅設計的慣例,以達到無凸出水泥樑柱框架的平順結構外殼,設計上運用了混合結構系統,以多元方式共構: 梯廳與外牆以30-40 公分厚的承重牆系統載重、整體空間則是大跨距無樑樓板、再以獨支鋼柱支撑的邊樑及浴室降板結構混搭,形成建築水泥結構體僅330 公分樓高,住宅空間內部卻可達到12 公尺×11 公尺無柱的簡潔平面規劃。平面規劃再把住宅的服務空間併入梯廳量體内,讓住宅空間可有完整方正開放式室内與南北通透的採光及通風。
其次,因應法規允許卻不必計入容積的凸出物的設計策略,是把它們統整成為單一的建築元素,即使它們的尺度大小都有極大的落差,如60 公分深花台、200 公分深陽台、350 公分深露台,形成一體向外延伸,成為沿街面寬十七米整棟建築; 凸出的花台、陽台、露台在形成階梯狀排列,達到最深為3.5 公尺×5 公尺超大尺寸的戶外生活空間,創造了高密度都市集合住宅未曾見過的設計規劃。此外,為呼應基地嚴格的量體退縮要求,使得建築立面外觀看起來是由上到下的階梯狀建築體。
這棟都市集合住宅設計成果,完全是以洗練的結構設計與創新的幾何策略,回應都市大環境現象與法規限制下所產生,創造出X 軸Y 軸雙向層次變化的階梯狀、獨樹一幟建築量體,達成對建商及住戶更有利的住宅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