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RBAN CODE BUILDING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景觀
Blurred imprints of site’s history as museum’s landscape
鑲嵌在此基地上是城市變遷及重建的129年之深層歷史。拆遷、重建及覆蓋的都會歷史,雖然顯著,卻一直以來在自方土地上所剩無幾的紋理痕跡。廣泛的都市更新及新建設的鐵路系統,雖跟基地紋理的定位相應,卻削減了基地的一致性,留下永久無法彌補的傷痕。
除了正經歷大規模修復之六棟歷史建築物外,基地現在僅存被捷運建設所挖掘出土的散狀原材料,如青代的石頭和木頭基樁等,目前在此處於被連根拔起之強制休眠狀態,在基地上完全無定義及歸屬。我們認為以景觀設計來重新表現基地過去的都會歷史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這塊土地上最有意義的正是這些己經不存在的紋理痕跡,這也是為何台鐵,台博,城市歷史學家,鐵道迷,以及一般民眾可以交流對話的鐵道發源之聖地。
設計意圖重現在這些過去的痕跡,但卻不對它們作其”絕對位置”之保證承諾,因為支持其精確性的資料數據已不再存在,且我們認為把過去的痕跡做成一個復刻翻版也是豪無意義的。設計概念運用”浮現”的設計語彙,以“漸層淡出”及”模糊”為印子介面設計手法,使自1885年建立以來到此2014年積累之”多個版本”的基地狀態,得以印子重疊的描述來浮現。
設計範圍: 建築,景觀
業主: 臺灣博物館
基地位置: 台北
基地面積:17,000平方公尺
設計:2014-2015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