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城市
SKYLINE AS STRUCTURE: A TELESCOPIC URBAN MASS
FIRST PRIZE, 2010 COMPETITION
規劃中的Urban Scope是一個半永久的公共展演空間,屬於都市更新藝術計畫的一部份。基地位於華山藝文特區後方,曾經是臺北最大的交通及貨運中心的華山車站原址。設計概念把展演空間的建築橫跨在140公尺長的歷史月臺上,打造了一個可以「變形」的多功能公共空間,把月臺空間的運輸、過渡性質,轉變成動態的建築形式,作為對都市的行動與變遷的詮釋。
基地視野開闊,可以看到臺北由東到西完整的都會天際線。設計策略由此出發,運用「天際線拱型結構」演變出來的7種變化,構築出整體的建築樣貌。拱型結構橫跨22公尺寬的月臺上,建築棚架高低起伏變化的形態理性而重複,卻創造出一系列有機的都會建築型體;堆疊的律動捕捉了快速流動的亞洲城市空間裡、隨機發生的都市量體。Urban Scope在新舊交接的城市空間中,成為一座觀測都會脈動的儀器。
建築利用回收的火車輪和鐵軌,在原來的月台上搭建了可在舊鐵道上移動及伸縮的都會展演平臺。整體建築的長度可視空間功能與活動需求在22~75公尺之間變換調整,以因應各種規模與類型的展演活動。園區解說牌設計打破傳統看板行式,把平面視覺資訊延伸至整體歷史月臺面上,拉出華山車站重要發展的年表(timeline),吸引訪客親自「走」一趟來了解基地的歷史故事。互動的平面設計取代了傳統說明的陳列方式,並結合空間與動線的探索經驗。訪客透過展演空間的使用,以活化的方式體驗基地的歷史。
材質上使用日後可全面回收的玻璃纖維格柵及PE遮陽網,開放通風,建築體完全是自然採光,同時具備遮陽效果。晚上,通透的結構在燈光照明下,成為城市夜裡的發光體,與都會天際的夜景相互映照。
展演館建築以天際線作為設計的主要元素,面對大臺北,在歷史的月臺上建構出移動的都會框架,創造了全新的動態城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