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城市
天際線作為結構:在歷史月台上的伸縮都市舞台
FIRST PRIZE, 2010 COMPETITION
「變形城市」位於華山車站原址,這塊在華山藝文特區後方的基地曾經是台北市早期最大的交通及貨運中心樞紐。如今成為綠地,被暫定為都市更新藝術計畫的一部分,由都市更新處主導打造一個半永久的公共展演空間,强化台北市設計之都的願景。「變形城市」的設計概念意圖把展演空間橫跨在140 公尺長的歷史月台上的建築棚架形成一個可以「變形」的多功能公共空間,把歷史月台的運輸、過渡性質,轉變成動態的建築,作為對都市的動盪與變遷的詮釋。
基地視野開闊,可以看到台北由東到西完整的都會天際線。設計策略以天際線為出發點,創造了「天際線拱型結構」及其演變出來的7 種變化,構築出整體的建築樣貌。跨距22 公尺之拱型結構跨越在的歷史月台上,高低起伏、有機的形態是以重複性的單元變化所形成的;堆疊的律動意圖捕捉快速、流動、隨機的亞洲都市能量。「變形城市」在新舊交接的都市空間中,成為一座觀測都會脈動的儀器。
原有的月台兩側利用回收的火車輪和鐵軌重新設置鐵道,讓建築棚架可在其上移動及伸縮,展演空間的大小長短可視功能與活動需求在30 至80 公尺之間變換調整,以因應各種規模與類型的展演活動。打破園區解說傳統看板形式,在歷史月台的地面上展示華山車站重要發展的年表,訪客可透過展演空間的探索,親自「走」一趟,以結合空間與動線的活化方式體驗基地的歷史故事。材質上使用日後可全面回收的玻璃纖維格柵及遮陽網,建築體完全是自然採光與開放通風。晚上,通透的結構在燈光照明下,成為城市夜裡的發光體,與都會天際的夜景相互映照。
在歷史月台上的伸縮都市舞台「變形城市」建築以天際線作為設計的主要元素,面對大台北,在歷史的月台上建構出移動的都會框架,創造了全新的動態城市體驗。